更新(xin):2014年08月18日點擊:12888
當(dang)前,經濟(ji)全球(qiu)化讓(rang)眾多中(zhong)(zhong)國(guo)企業(ye)(ye)走入國(guo)際市(shi)(shi)場(chang),在當(dang)前歐洲市(shi)(shi)場(chang)經濟(ji)持(chi)續低迷的(de)(de)狀(zhuang)態下,美(mei)(mei)國(guo)市(shi)(shi)場(chang)的(de)(de)“潛力(li)”最被中(zhong)(zhong)國(guo)企業(ye)(ye)所看(kan)好,伴隨著中(zhong)(zhong)美(mei)(mei)貿(mao)易的(de)(de)頻繁(fan)往(wang)來(lai),中(zhong)(zhong)美(mei)(mei)之(zhi)間(jian)的(de)(de)貿(mao)易摩擦可謂(wei)硝煙彌漫(man),尤其以(yi)知識產權糾紛最為(wei)凸顯。因為(wei)LED產業(ye)(ye)具有知識密集、技(ji)術密集的(de)(de)顯著特性,其主導(dao)技(ji)術屬于高技(ji)術領域(yu),首(shou)當(dang)其沖成為(wei)美(mei)(mei)國(guo)市(shi)(shi)場(chang)專(zhuan)利訴訟的(de)(de)“新寵”,亦成為(wei)LED產業(ye)(ye)“中(zhong)(zhong)國(guo)制造”對(dui)美(mei)(mei)國(guo)出口的(de)(de)羈絆。
現(xian)狀
商業競爭遏(e)制“中國制造(zao)”
2008年,哥倫比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退休教授Rothschild在國際貿易委員會包括對11家中國大陸和11家中國臺灣LED芯片制造及封裝企業在內的總共40多家LED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掀起了一輪屬于LED行業的訴訟潮,由此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開始對中國LED企業密集發起“337調查”,這項“337調查”是美國利用知識產權糾紛,阻止或限制外國企業或其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旦就涉案產品發出普遍或者有限排除令,相關企業生產的涉案產品將無法出口到美國市場。中國LED企業已成為“337調查”的主要受害群體。
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朱韶斌律師對中國照明網表示,現在LED行業的專利訴訟不僅是出于法律目的發起,更多的作為經濟手段,成為中美商業競爭的武器。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產品生產地和出口國,美國市場一些LED專利持有者,為保護自己的LED市場份額,阻止他人使用自己的創新技術,以獲取對技術創新投入的最大商業回報,或為牟取高額侵權賠償、專利許可費,動輒發起LED專利侵權訴訟,把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LED廠家拖入費用昂貴的訴訟,讓中國的LED企業知難而退,不戰而屈人之兵。
據記者調查發現,美國針對中國的發起專利訴訟是近兩三年才逐漸增多的,美國相關LED公司有目的通過專利訴訟來拖慢中國LED企業在美國發展的步伐。同時,為了獲取侵權賠償和專利許可費,美國一些大學研究機構和“專利流氓”公司也加入針對LED企業的專利戰爭,我國LED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基本處于防御狀態,還沒有形成攻防兼備的戰略體系,對“專利流氓”、“版權蟑螂”等專業投機公司和機構,在警惕的同時,也要進行一定的反制措施。
原因
核(he)心專(zhuan)利(li)缺失(shi)成出口瓶頸
對于為何中國LED企業在海外頻繁被告侵權襲擊,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袁有樓表示,全球LED領域知識產權約34萬件,其中中國專利申請占1/5,超過七萬件,其中廣東有兩萬多件。但是,在中國所有的專利申請中,七成在應用領域,位于產業鏈的下游。50%以上的核心專利技術被少數國際公司占據。雖然中國的LED企業憑借成本優勢在海外市場不斷擴張,但由于缺乏核心專利,LED知識產權問題正成為制約中國LED企業“走出去”的瓶頸。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雷志剛律師則對中國照明網表示,美國專利風險多發的原因比較多,第一個是專利壁壘,中國LED企業在集中在產業鏈下游,盈利部分被國際巨頭壟斷,缺少核心技術。第二是中國的加工成本相對較低,外國企業在性價比方面沒有優勢,于是采用專利戰的方式修正市場占有份額。第三是訴訟觀念,很多中國企業人認為專利權無用,但是一個生效的判決,效果是大不一樣。第四就是中美司法環境不一樣,中國LED企業在進入美國市場之前要對美國司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據記者了解,中國LED產品出口數量的增長,壓縮了美國同行原屬于他們的市場份額,引起了美國同業公司的強烈反響,美國通過“337調查”進行貿易保護,保護本國相關產業利益,背后也可能有利益團體的推動。而且相關LED企業對國外法律和規則缺乏了解,可能確實觸犯當地法律,因此,被告侵權概率非常高,敗訴率因此居高不下。
訴(su)訟
規(gui)避風(feng)險積(ji)極(ji)應對勿棄權
在美國,專利訴訟以費用最昂貴,操作最復雜著稱,被律師界稱為“訴訟之王”。根據訴訟標的高低,其訴訟成本從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甚至更高。知識產權訴訟使中國出口LED企業支付高額的侵權賠償從而增加產品成本,無法維持已有的價格優勢,而且曠日持久的訴訟會給企業正常的經營帶來很大的干擾,一些中國LED企業只能選擇放棄美國市場。
那么,中國LED企業進入美國市場如何避免侵權風險?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朱韶斌律師認為,中國企業可以關注競爭對手正在申請的關鍵專利,通過向專利局遞交相關在先技術的資料,如向美國商標專利局在授予專利前遞交材料,詳細說明在先技術如何披露了競爭對手正在申請的專利,從而阻止其獲得該專利。同時,分析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分布圖,獲取競爭對手的產品發展方向,另辟蹊徑,創出自己的新天地,也可找出存在威脅的專利,采取專利規避設計。也可以關注同行業被訴的新聞,分析訴狀,評估有無成為下一個被告的可能性,準備應對措施。
如果知識產權訴訟不可避免,中國LED企業應該在知悉、收到訴狀后,立即選擇訴訟所在國有良好聲望的專業律師事務所研究訴狀,分析企業的商業策略,根據公司商業需要考慮應訴方案,如同意命令書、談判和解、積極應訴、用自己的專利在中國或美國反訴對方侵權、要求廠商補償侵權損失,以及規避設計不侵權的新產品。當然,最有效的長遠措施是,建立本企業的有效專利組合,當面臨競爭對手專利威脅時,可以運用自己的專利進行抗衡、制約,解除威脅。
聯盟(meng)
對(dui)外建立知識(shi)產權(quan)保護體制
由于知識產權訴訟耗時長、成本高,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慣用的不正當競爭手段。目前,國際LED巨頭之間通過專利交叉授權,在達成互不干擾的前提下,牢牢將整個市場把控于鼓掌。中國的LED企業相對于LED跨國巨頭來說雙方力量懸殊,長時間的知識產權“拉鋸戰”讓中國LED企業疲于應付、市場受阻。尤其是中國LED中小企業因抗風險能力普遍不高,在接到訴訟時,找不到專業LED專利人才及時應對,降低知識產權侵權風險,造成嚴重的后果。近期,LED產業專利聯盟的成立,似乎為中國LED行業找到了一縷曙光。
LED產業專利聯盟秘書長李文玉博士向中國照明網介紹,LED產業專利聯盟是一個為中國LED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服務的公益性平臺,聯盟的門檻很低,可以為中小LED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的咨詢服務,它現在聯合中國LED企業加強專利布局,整合LED產業鏈各技術領域專家、專業知識產權團隊、代理人和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等專業資源,加強產業上下游的聯動,提升中國以及廣東LED企業的專利管理和利用能力,以及時應對國內外專利風險,推動LED行業協同發展。
為提升LED企業知識產權海內外風險的應對能力,提高中國LED行業國際競爭力,李文玉博士還提到,聯盟將建立LED產業專利池,推進聯盟內部專利管理和對外的許可授權,在面對國外LED巨頭專利訴訟的時候,拿出最有效的“武器”予以還擊。還建立技術交流機制,減少重復研發帶來的資源浪費。同時,建立起LED產業專利數據平臺,通過對國內外LED產業專利數據的檢索,分析產業技術動向,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和產業技術發展的熱點,規避專利侵權的風險,建立專利保護屏障,突破行業壁壘,建立攻防兼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
來源:OFweek 半導體照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