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xin):2014年09月(yue)01日點擊:12955
新華網北京(jing)8月31日(ri)電(記者 羅沙(sha) 黃(huang)安琪 陳菲)中(zhong)國在保(bao)護知(zhi)識產權的(de)道路(lu)上再次邁出實質(zhi)性步(bu)伐,全國人(ren)大常委會決定,在北京(jing)、上海、廣州設(she)立知(zhi)識產權法(fa)院,切實保(bao)護權利(li)人(ren)合法(fa)權益。
全國人大常委會31日通過的這項決定說,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是為了推動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切實依法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作出的。
決定表示,知識產權法院管轄有關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不服國務院行政部門裁定或者決定而提起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授權確權行政案件,由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管轄。知識產權法院對相關案件實行跨區域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此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說明時說,完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應充分考慮中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專利類案件相對集中、審判工作基礎較好的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
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上海和廣東各級法院一審審理的知識產權案件分別達到12464件、5158件和24843件,二審案件分別達到14934件、5708件和29836件。2014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基層法院就受理知識產權案件5056件,其中著作權案件4241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春田認為,目前中國知識產權案件審理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知識產權案件審判尺度不統一,二是知識產權授權和確權案件久拖不決和循環訴訟,三是高端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案件直接決定了中國知識產權領域的司法水平和國際形象。
“可以以這三個法院為基礎,跨省管轄輻射周邊地區,為將來設立最高司法水平的知識產權上訴法院打下基礎。”他說。
上海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劉民選則表示,中國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賀的事情,它能更好地解決目前存在的審判標準不一的問題,還能集中知識產權司法審判人員,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人員素質。同時,這也代表了中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決定,知識產權法院所在市的基層人民法院第一審著作權、商標等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判決、裁定的上訴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審理。知識產權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的上訴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所在地的高級人民法院審理。
“知識產權法院設立后,我期望能賦予知識產權法院法官對專利是否有效的審查職權,這也是國外比較通行的做法。”劉民選說,“目前的專利案件審理周期過長,切容易形成循環訴訟,一個專利案件兩次循環就要花費6年時間,當事人的成本不可想象。”
上海徐易朱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徐申說,設立知識產權法院能在提高審判效率的同時對這類案件起到指導作用。“目前來看,知識產權法官的專業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可以吸收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律師等進入知識產權法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