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14年10月30日點擊:13155
中(zhong)(zhong)國(guo)內地發明(ming)專(zhuan)利(li)(li)申(shen)請量(liang)去年突破60萬件(jian),已(yi)經超過(guo)日(ri)本和(he)美國(guo),成(cheng)為全(quan)球(qiu)專(zhuan)利(li)(li)產出總量(liang)最多的國(guo)家(jia),其中(zhong)(zhong)華(hua)為、阿里(li)巴巴、聯(lian)想等企業海外專(zhuan)利(li)(li)申(shen)請量(liang)位居前列。
全球領先的智能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29日發布了最新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中國內地已在專利領域逐步崛起,并占據全球統治地位。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中國內地的專利申請增長速度驚人。截至2013年,中國內地的專利產出總量已遠超日本與美國。
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的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已從2003年的40萬件增長到2013年的62.9萬件,超過美國20多萬件。
中國內地制藥領域專利數量增速最快,在生物堿、植物提取物領域的專利中,中國內地約占全球份額的80%;在藥物活性的專利領域,中國內地約占全球份額的60%。但是,這些專利申請并非像美國那樣來自于高等院校或企業,而主要來自眾多個體發明人。
中國內地科技創新活躍,但國外申請專利數量有待提高。該報告顯示,與日本、美國相比,中國內地的國外專利申請量最少,僅占專利總量的5.3%;而日本國外申請占專利總量的比率是36%;美國的該比率則是51.1%。
中國內地的跨國企業發展迅速,華為、阿里巴巴、京東方、聯想、騰訊、中芯國際等一批知名企業,在全球專利格局中處于領先地位。
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全球銷售和服務總裁大衛·布朗(David Brown)表示,中國若要在創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離不開知識產權戰略的構建。中國企業要想更多地滲入國際市場,就要研究制定知識產權全球化戰略,構建國際化的專利組合。
根據《中國專利事業發展戰略(2011-2020)》規劃,到2015年,中國內地的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年申請量將達到200萬件。